J9九游会官网新闻速递|2025年具身智能机器人发展;2025年AI五大趋势预测”(以下简称:大会),作为本届工博会的亮点之一,该大会不仅为公众呈现了人工智能时代辉煌成就的一扇重要窗口,更是智能制造产业迈向数字化高端新征程的重要助力。
随着AI算法和机器学习技术的迅猛发展,先进的大模型技术赋予了人形机器人更为卓越的软件能力,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实现了感知、推理及行动能力的重大突破。人工智能正在重塑人形机器人的决策逻辑,持续进步的AI算法大大提升了机器人的感知敏锐度和交互流畅性。通过模拟人类大脑和小脑的功能结合,机器人能够更高效地适应环境变化,并精确执行各种精细任务。目前,人形机器人技术已在制造、医疗、服务等多个领域落地生根,展现出其无限潜力。
国家层面的支持也不可或缺。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如《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为行业发展指明方向并提供了坚实的政策支持。这些政策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推动通用与垂直大模型的深度研发,促进大模型与具身智能的融合发展。随着应用场景的不断扩展,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预计未来五年内将以超过30%的年增长率迅速扩大。中国电子学会的研究报告预测,到2030年,我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将突破8700亿元人民币。
在此背景下,《机器人技术与应用》杂志社与中国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协会联合发起了此次“2025年具身智能机器人发展大会”,并获得了来自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机器人分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智能车与机器人专业委员会、天津市机器人产业协会以及浙江省机器人产业发展协会的大力支持。此次大会不仅是展示具身智能机器人行业蓬勃发展的平台,也为行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明确指引。与会者将就前沿技术、产业链协同、应用场景探讨、社会影响及法律伦理治理等关键议题进行深入交流,旨在加强产业链各环节的合作,共同推进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
在2025年天津工博会现场,观众将有机会目睹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机器视觉等前沿技术设备的精彩展示,以及人形机器人核心组件的亮相。这些生动的应用场景展现了AI技术不断创新发展的新趋势。天津工博会再次为业界提供了一个了解最新工业技术和设备的绝佳机会,促进了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转型。
作为北方重要的工业城市,天津成功举办了这一盛会,进一步巩固了其作为北方工业中心的地位,显著提升了天津在全球工业领域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同时,这也有助于塑造天津作为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创新中心的城市形象,增强了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2025年天津工博会将是一场不容错过的科技盛宴,它将见证人形机器人技术的新进展,并为未来的智能制造业铺平道路。
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们一直在尝试预测人工智能领域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然而考虑到这个行业发展的速度,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不过我们再次进行了预测
简单回顾一下我们上次的预测情况。我们在 2024 年提出的四个值得关注的热门趋势中,包括所谓的定制聊天机器人——由多模态大语言模型支持的交互式助手(虽然当时我们还不知道,但我们实际上是在谈论现在 AI 领域中最炙手可热的“智能体”);生成视频(这一点也得到了验证,很少有技术在过去 12 个月内进步如此之快,OpenAI 和 DeepMind 发布了视频生成模型 Sora 和 Veo);以及可以执行更广泛任务的更通用的机器人(大语言模型继续渗透到科技行业的其他领域,机器人是其中的佼佼者)。
我们也曾预测,人工智能生成的选举虚假信息将无处不在,但幸运的是,这次我们错了。尽管去年有很多事情令人担忧,但深度伪造的信息却并不算多。
那么 2025 年将会发生什么?这里我们不谈那些显而易见的趋势:智能体和更小巧、更高效的语言模型将继续重塑这个行业。相反,以下是我们人工智能团队带来的其他五个趋势。
如果说 2023 年是生成图像流行的一年,2024 年是生成视频火爆的一年,那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如果你猜到了生成式虚拟世界(也就是电子游戏),那就让我们一起击个掌吧。
去年 2 月,我们对这项技术有了初步了解,当时 DeepMind 展示了一个名为 Genie 的生成式模型,它可以拍摄静态图像并将其变为玩家可以与之互动的横向卷轴 2D 游戏;到了 12 月,其推出了 Genie 2,这个新模型可以从一个初始图片生成整个虚拟世界。
其他公司也在开发类似的技术。去年 10 月,人工智能初创公司 Decart 和 Etched 展示了一个非官方的《我的世界》修改版本,在这个版本中,每一帧游戏画面都是在玩家游玩过程中即时生成的。而由 ImageNet 的创建者李飞飞共同创立的 World Labs 初创公司正在构建所谓的大型世界模型,或称 LWMs。
这类技术一个显而易见的应用就是在电子游戏中。这些早期实验带有玩乐的性质,生成式 3D 模拟可以帮助探索新游戏的设计概念,将草图即时转变为可玩的游戏环境,而这可能会催生全新的游戏类型。
除此之外,它也可以用来训练机器人。World Labs 希望开发所谓的“空间智能”,即机器理解和与真实世界互动的能力。然而,机器人开发者缺乏足够的关于现实场景的数据来进行训练。通过生成无数的虚拟世界,并将虚拟机器人置入其中进行试错学习可以弥补这一不足。
这个话题确实引起了广泛关注。当 OpenAI 在去年 9 月份发布 o1 时,它为大语言模型的工作方式引入了一种新范式。两个月后,该公司通过 o3 几乎在所有方面推动了这一新范式的发展,这个模型可能会彻底重塑这项技术。
大多数模型,包括 OpenAI 的主打产品 GPT-4,在给出答案时往往是“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有时候答案是对的,有时候则不然。但该公司的新模型经过训练可以“一步步”地处理问题,将复杂的问题分解成一系列更简单的问题来解决。如果一种方法行不通,它们会尝试另一种。这种被称为“推理”的技巧(当然我们知道这个词有很多含义)可以让该技术更加准确,尤其是在处理数学、物理和逻辑问题上。
去年 12 月,DeepMind 推出了一款名为 Mariner 的实验性新型网络浏览智能体。在该公司向《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提供的预览演示中,Mariner 似乎陷入了困境。该公司的产品经理 Megha Goel 要求智能体为她找到一份圣诞饼干的配方,Mariner 在网上找到了食谱,并开始将原料添加到 Goel 的在线购物车中。
然后 Mariner 就停了下来,它不知道该选择哪种面粉。Goel 看着 Mariner 在聊天窗口中解释它的逻辑:“它说,‘我将使用浏览器的后退按钮返回到食谱页面。’”
这是一个意义非凡的时刻,智能体没有被困住,而是将任务分解为一系列操作,并选择一个可能解决问题的操作。对于一个通常没有思考能力的机器人来说,知道要点击返回按钮就像“火箭科学”一样复杂。而且它真的奏效了:Mariner 回到了食谱页面,确认了面粉的种类,然后继续往 Goel 的购物车里添加商品。
谷歌 DeepMind 还正在构建 Gemini 2.0 的实验版本,这是他们最新的大语言模型,该模型使用这种分步解决问题的方法,称为“Gemini 2.0 Flash Thinking”。
但 OpenAI 和谷歌只是冰山一角。许多公司正在构建使用类似技术的大语言模型,使它们能够更好地胜任成从烹饪到编码的各种任务。今年关于“推理”(我们明白这词听起来已经让人耳熟能详)的话题将会更多。
人工智能最令人兴奋的用途之一是加速自然科学的发现进程。去年 10 月,瑞典皇家科学院将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来自谷歌 DeepMind 的 Demis Hassabis 和 John M. Jumper,以表彰他们构建了可以解决蛋白质折叠问题的 AlphaFold 工具,以及授予 David Baker,因为他开发了帮助设计新蛋白质的工具。这无疑是证明了人工智能在这方面潜力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预计这种趋势今年将继续下去,并且会有更多专门针对科学研究的数据集和模型出现。蛋白质之所以成为人工智能的理想目标,是由于这个领域已经有了非常优秀的现有数据集,可以用来训练模型。
我们正在寻找下一个趋势,材料科学是一个潜在领域。Meta 发布了庞大的数据集和模型,可以帮助科学家利用人工智能更快地发现新材料。去年 12 月,Hugging Face 与初创公司 Entalpic 共同推出了 LeMaterial,这是一个开源项目,旨在简化和加速材料研究。
人工智能模型开发商也热衷于将他们的生成式产品作为科研工具推荐给科学家们。OpenAI 让科学家测试其最新的 o1 模型,并观察它如何在研究中提供支持,测试结果令人鼓舞。
拥有一个能像科学家一样工作的 AI 工具是科技界的一个梦想。在去年 10 月发布的一份宣言中,Anthropic 创始人 Dario Amodei 强调,科学领域尤其是生物学领域,是强大的人工智能可以提供帮助的关键领域之一。他推测,未来人工智能可能不仅是一种数据分析方法,而且是“执行生物学家所做的所有任务的虚拟生物学家”,当然,距离实现这一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今年,我们可能会看到朝着这个目标迈出的重要一步。
很大程度上,人工智能公司如果愿意将其工具用于边境监视、情报收集和其他任务可以赚得盆满钵满。
美方已经推出了一系列举措,表明其渴望采用人工智能技术,从“复制者”(Replicator)计划(承诺在小型无人机上投入 10 亿美元)到人工智能快速能力小组,该小组将人工智能引入从战场决策到后勤保障的各个方面)。
2025 年,这些趋势将继续为 Palantir、Anduril 等国防科技公司带来福音,这些公司目前正在利用机密军事数据来训练人工智能模型。
国防工业的雄厚财力也将吸引主流人工智能公司加入。OpenAI 去年 12 月宣布,它将与 Anduril 合作开展一项打击无人机的计划,这标志着该公司逐渐改变不与军方合作的政策,它加入了微软、亚马逊和谷歌等的行列。
其他花费数十亿美元训练和开发新模型的人工智能竞争对手将在 2025 年面临更大压力,需要认真考虑营收问题。他们可能会找到足够多的非国防客户,这些客户愿意为能够处理复杂任务的 AI 智能体支付丰厚费用,或者找到愿意在图像和视频生成器上付费的创意产业。
但同时,它们也会被诱人的“国防部合同”所吸引。预计公司将不得不权衡参与国防项目是否会与其价值观产生冲突。OpenAI 改变立场的理由是“国家应该继续在人工智能开发方面发挥带头作用”,该公司写道,它认为将其模型借给军方将推进这一目标。2025 年,我们将看到其他公司可能效仿其做法。
在当前人工智能热潮中,如果你是一家科技初创公司,并且想涉足 AI 模型开发,那么黄仁勋可能会是你理想中的合作伙伴。作为世界上极具价值公司的首席执行官,黄仁勋让英伟达成为无可争议的芯片领导者,这些芯片主要用于训练人工智能模型。
然而,2025年这种情况可能发生变化。首先,亚马逊、博通、AMD 等巨头一直在大力投资研发新芯片,而且有早期迹象表明,这些新芯片可能会与英伟达的芯片展开激烈竞争,尤其是在推理方面,毕竟英伟达在这方面的领先地位并不稳固。
越来越多的初创公司也从不同的角度向英伟达发起挑战。不同于试图对英伟达的设计进行细微改进,一些初创公司,比如 Groq 正在大胆押注全新的芯片架构,如果给予足够的时间它有望提供更高效或更有效的训练方法。2025 年,这些实验仍处于早期阶段,但可能会出现一个有力竞争者改变人工智能模型完全依赖英伟达芯片的现状。
支撑这一竞争的是持续不断的“地缘芯片战”。到目前为止,这场“战争”依靠两种策略展开:一方面,西方寻求限制向中国出口芯片和制造技术;另一方面,美国《芯片和科学法案》等举措旨在促进美国本土半导体生产。
特朗普可能会加强出口管制,并承诺对从中国进口的任何商品征收高额关税。这将在 2025 年使中国(美国因芯片制造商台积电而严重依赖中国)成为“贸易战”的核心。
目前尚不清楚具体如何发展,但可以预见这会进一步刺激芯片制造商减少对中国的依赖,而这也是《芯片和科学法案》的主要目的。随着该法案提供的资金陆续到位,今年可能会首次证明它是否在实质上促进美国国内芯片生产。
一段在深圳街头漫步的视频,让这位特别的“主角”火遍全网。画面中,它步态自然,动作流畅,就像个普通人一样在街上闲逛。围观路人看到这一幕,也纷纷举起手机狂拍。
其实,这个超酷的机器人并不是第一次出现,深圳市众擎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这款人形机器人SE01在刚刚过去的“启航2025”央视跨年晚会上就曾惊艳亮相过。现场观众发视频感叹道:“这不是钢铁侠嘛,在这蓝光隧道里酷炫登场,感觉下一秒就要飞起来!”
1月11日,深圳市众擎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联创&市场营销负责人姚淇元告诉深圳特区报记者,之前的街头机器人行走,其实是在做“多地形长距离的稳定性测试”。
“公司测试场地有限,我们就想干脆把它拉到楼下走一走。没想到路人随手拍的短视频一下子就火爆海内外媒体平台。”姚淇元笑着说。
据悉,这款人形机器人是众擎在2024年10月推出的当家旗舰产品——首款全尺寸通用人形机器人SE01,众擎将它定位为工业机器人,于2024年10月24日正式发布。
它身高170厘米,体重约为55公斤,整机共32个自由度,其关节最大扭矩330牛·米,常态行走速度达每秒2米,可实现上下蹲、俯卧撑、转圈走、抓取、跑跳等人类动作,运动性能堪称媲美国际运动健将。
姚淇元介绍,它在全球范围内首次真正解决了机器人的自然步态难题,彻底告别其他机器人小碎步、弯着腿、跺着脚的病态步伐,实现了走平、走快、走稳、走优雅的目的,极大地缩小了机器人与人类之间的差距;它还重新定义了人形概念,它是全球首创使用端到端神经网络方式将机器人步态提升到真人标准的产品,加上静止身形与运动姿态都是优雅且节能的,进一步打破了机器人与真人之间的壁垒。
“众擎基于多年积累的发明专利群,实现了整机全栈自研,我们也是全球少数几家同时具备三大类型高性能动力关节研发能力的人形机器人公司。已研发设计测试通过了10款人形机器人专用关节,能满足从四足到人形,从工业级别到生活服务级的综合需求。”姚淇元表示,目前人形机器人在软硬件技术路线上的共识尚未完全形成,盲目跟随其他公司的技术路线的设计中,众擎走出了一条独特的技术路线,注重寿命更长且成本更低的解决方案。在不使用六维力传感器和行星滚柱丝杆的情况下,依然实现流畅运行和工业级寿命(超过10年),“我相信在深圳生产的这系列产品在世界范围内都是比较领先的。”
众擎机器人于2023年10月在深圳创立,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已经发布三款面向不同场景、不同功能的人形机器人产品。不仅速度快、质量高,还各具特色。
2024年7月,众擎率先推出了首款专业级双足机器人SA01。该机器人面向科研教育领域,日产能可达3—4台,售价仅3.85万元,订单和交付均已过百台。SA01机器人整机重量约为40kgJ9九游会官网,单腿6个自由度(和人类相同),膝关节扭矩最大160 N*m,脚踝关节最大96 N*m,可以单脚站立,最大28rad/s的关节速度。
“非常有意思,也正是在那一个月,深圳发布了打造人工智能先锋城市行动方案,多条内容就涉及到我们这个具身智能领域。”姚淇元说。
3个月后,机器人SE01发布,就是后来上了央视跨年晚会的那款产品;2个月后的2024年12月,身高138厘米的新一代全开放通用人形机器人PM01又迈着优雅的步伐“走来”。
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完成了如此之多“不可能任务”,姚淇元说:“这主要得益于深圳完备的产业供应链和良好的科创氛围。”
姚淇元向记者讲述了推出SE01背后的故事。“在SE发布之前,市面上的人形机器人均是弯着腿、屈着膝、小碎步走路,而众擎创始人赵同阳认为这种行走姿态不应该是个常态,未来的人形机器人一定要优雅地迈步走路。优秀的运动控制是未来人形机器人实现复杂动作的基础,基于出色的运动控制算法,并且在全球顶尖的工程师团队的努力下,我们在创立公司以来的这段时间里不懈奋战、不间断研发测试,终于打造出了全尺寸通用人形机器人SE01,让机器人自然步态行走惊艳全世界。”
作为一家初创科技企业,众擎机器人员工总数只有50人,但90%以上是研发人员,创立至今,研发投入已达到数千万元。对众擎来说,投入的一大重点就是人才。公司创立后,创始人赵同阳凭借和真诚打动了人形机器人各个领域的几十位核心骨干,汇集了来自UC Berkeley、清华、普渡、港中文、北理、北航、东京大学等名门学府的顶尖具身智能、运控算法人才,完成新团队组建后,很快设计出四条细分领域的产品路线和战略规划。
SE01的惊艳登场,不仅体现了众擎进攻具身智能赛道的决心,也为未来具身智能的持续革新开了个好头。采访当天,记者在众擎公司门口看到一行醒目的大字——打造全球领先的通用人形机器人并持续推动具身智能性创新。
姚淇元介绍,目前面向科研教育版的SA01双足人形机器人,日产能可达3—4台,订单和交付均已过百台,众擎还与STEMHUB携手,让人形机器人走进课堂,共同推进K12教育领域机器人创新;SE01与PM01两款产品则主要面向工业行业和商业领域,PM作为高性能的硬件平台,可让两款机器人通过接入开发者生态,实现多场景的定向应用。
众擎不仅快速推出了真正可规模化交付的产品,还做到了极具竞争力的价格。据创始人赵同阳透露,SE01机器人的成本控制在10万元以内。同时,姚淇元也表示,未来众擎计划将全尺寸人形机器人的售价控制在15万元-20万元。这一战略不仅使得更多企业和个人能够接触到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也让众擎在市场竞争中保持价格优势和技术领先。
“众擎用6个月的时间让世界看到众擎速度,向世界展示众擎效率,用亲民的价格带来众擎的诚意,用全开源的方式表达众擎的格局。”姚淇元说,具身智能领域的竞争已全面展开,众擎将力争在具身智能领域取得领先地位,掌握人形机器人的话语权,成为AI行业的领跑者。
“2025年,对众擎来说是极为关键的一年,既要与世界范围内的具身智能机器人科技企业相互借鉴学习,更要充分发挥我们的研发和深圳的科创产业供应链优势,跑出属于我们的加速度,因为众擎所处的是一座向来以跑出加速度著称的科创之城,这也是我们重要的信心源泉。”姚淇元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