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沉溺网游调查:毫无快感的“游戏”

  新闻资讯     |      2023-12-22 00:41

  青少年沉溺网游调查:毫无快感的“游戏”六一儿童节当天,《中国科学报》刊发了22位院士的联名倡议,呼吁营造“无网游日”;高考前夕,律师张晓玲公布了《一个心碎母亲致所有高考考生的公开信》,信中痛陈自己孩子因网络游戏中断学业、葬送前程的惨痛教训

  “玩是孩子的天性,我们用约束的办法来约束孩子的天性,合理吗”“家庭教育失败,不要推到游戏头上”

  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反对限制青少年玩网游的声音。不过,它们所忽视的是,在游戏成瘾的青少年家庭中,孩子家长和虚拟网游之间也玩起了争夺游戏。但彼此争夺的,并非游戏中的等级、装备,而是孩子的健康与未来。只不过,于家长而言,这场饱含血与泪的“游戏”毫无快感。

  “我和老公都不会玩游戏,儿子对游戏的痴迷来自于大环境。要不是我和学校老师的严格控制,儿子现在八成是一名网瘾少年了。”看到院士在本报发起的联名倡议,一位家长在朋友圈转发倡议书后如此写到。

  从结果来看,这个家庭无疑是幸运的。正如此前《中国科学报》报道的写“小纸条”的男孩,他的家人在与网游经历了艰苦的战斗后,幸运地赢回了孩子。记者从淮安金湖县供电公司团委青年志愿者王建强处了解到,孩子现在已经正常学习、生活。

  那原本是一个成绩优异的孩子,因为学校有作业需要在手机上完成,父母为他购置了智能手机。令人没想到的是,事情滑向了不可控的另一面孩子迷上了网游,成绩一落千丈。结果自然是智能手机被没收,但对于已成瘾的孩子而言,这样的强制手段引起了情绪的反弹。

  管中窥豹,极端个案背后不能忽视的是越来越多的孩子沉溺于网游。记者对20名中学生进行了随机调查,发现几乎近9成的孩子玩过,其中5成以上孩子表示网游是他们娱乐的主要方式。

  自媒体人“乔治王”在公号上发布《游戏策划:为什么我的儿子不沉迷游戏?》一文。其开篇便指出这样一个事实,“商业化的网络游戏,无不是为让玩家沉迷所设计的”。大到流程设计,小到一个按钮,都在吸引着用户“玩儿下去”。

  2017年7月4日,《王者荣耀》推出了健康游戏防沉迷系统,12周岁以下未成年人账户每天累计登录1个小时将被强制下线周岁以上的未成年账户人每天只能玩两个小时,同时宣布强化实名认证体系。

  但现实是,这样的系统如看似坚固的“马奇诺防线”一般可以被巧妙绕过。在记者随机采访的5位中小学生中,有3位表示不需要身份证验证,而另外两位分别用奶奶和妈妈的身份证注册账号玩游戏。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先卸载再登录一次就不用身份认证了,小朋友们有办法绕过认证环节。”一位中学老师告诉记者。

  一位不愿具名的游戏从业者告诉记者:“腾讯游戏都是有实名认证的,部分游戏有未成年人防止沉迷设置,像《英雄联盟》是完全禁止18岁以下的用户进入,《王者荣耀》早实行实名注册了,但却没办法应对偷偷用成年人身份证的孩子。”

  本报发表22位院士的倡议书后,两位“80后”科技从业人员在记者朋友圈转发的倡议书下评论称,“看完《头号玩家》觉得游戏是大趋势啊”“看来大伙还没有好好观摩斯皮尔伯格大神的头号玩家精神”。

  在大热的电影《头号玩家》中,游戏彩蛋接连不断,也带来了玩家们的狂欢,毕竟荧幕中上演的故事与他们息息相关。但即使是这样一封“致玩家的情书”,也在传递游戏世界虽然美妙但仍要回归现实的信息。遗憾的是,观影者却未必从中接收到了这样的讯息。

  网络游戏不是洪水猛兽。早在2008年,国家体育总局就将电子竞技改批为第78个正式体育竞赛项。数据表明,2017年中国移动游戏行业收入冲破1000亿元大关,成为国内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

  发展至今,网游已经获得了合法的地位,对于成年人而言也成为许多人消遣的重要选择。对于有完全行为能力的成年人来说,玩不玩网游应当是自己自主、自由的选择。但对青少年而言,网游这一问题却不能谈得这样轻松。

  “我们有家长守护平台,家长可以封掉孩子的游戏账号,但个人觉得不是一个好办法,应该以疏导为主。”一位游戏从业者表示。

  听到院士在本报的呼吁j9九游,王建强也表示支持。他说:“我们目前与当地的心理咨询师志愿团队合作,挽救游戏成瘾的孩子。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让他们完全从游戏中解脱出来,只靠我们的力量是不够的。”